新股
建发致新前实控人涉内幕交易核心技术营收占比不足1%冲创业板
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致新”),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 并为终端医院提供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等服务。在医疗器械产业链中,主要承担医疗器械的流通职能,是串联生产厂商、经销商、终端医疗机构的枢纽。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建发致新实际控制人为厦门市国资委,其通过建发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建发医疗持有发行人股份的比例为51.02%,建发致新前一任控制人刘登红曾因内幕交易遭处罚后退出控制人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建发致新最初成立于2010年8月,截至2019年公司最后一次变更控制权,建发致新在9年中连续更换了6任控股股东。
建发致新拟募集资金共4.84亿元,其中2.40亿元用于资金补流方面,占比近50%。报告期内建发致曾连续3年现金分红,合计分红金额为2.27亿元,而公司同期3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也只有4.44亿元。2022年末建发致新账面资金10.51亿元,高额募资补流存合理性。
建发致新拟冲刺创业板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6319.33万股,本次公开发行不进行原股东公开发售,且公开发行股票的总量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5%。
近年6月,建发致新曾被深交所召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43次审议暂缓审议。近期建发致新再次启动冲刺创业板能否顺利拭目以待。
建发致新被暂缓原因或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板定位遭严重质疑,报告期存在突击增加研发费用以满足上市条件。
2020 年至 2023年1-6月,建发致新研发费用分别为270.35万元、479.15万元、1362.10万元和1600.78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0.03%、0.05%、0.11%、0.21%。
明显在2022年之后公司研发投入得到了大幅增加,而2022年之后研发费用中增加了委外研发费用分别为552.50万元和885.24万元,占比40.56%和55.30%。可见公司研发实力严重不足。
尽管建发致新近期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可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在可比同行中仍低于同行均值。同期可比同行研发投入占比均值分别为0.03%、0.12%、0.18%和0.21%。
报告期内建发致新合计研发费用只有3712.3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冲刺创业板企业,而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并未披露公司专利情况。
截至上会稿披露,建发致新核心技术人员仅1人,研发人员71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 4.38%。
在本次上市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说明发行人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情况是否足以支持发行人的研发创新业务,与发行人业务内容及增长情况是否匹配;说明发行人各技术资产是否均为自主研发,并要求进一步说明发行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否满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的创业板行业定位的相关要求。
根据建发致新招股书披露,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产品中,该产品主要为终端医院客户提供SPD(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
而需要关注的是,建发致新自称核心核心技术SPD业务营业收入占比甚微,报告期各期,建发致新SPD及其他服务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2773.51万元、2466.42万元、3323.53万元和3448.5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为0.33%、0.25%、0.28%和0.46%。
其中医院 SPD 管理费分别为526.71万元、913.61万元、2024.50万元和1012.04万元。
建发致新盈利来源主要为在医疗器械销售过程中所提供的如仓储、物流配送、医院库存管理、消耗结算管理、回款管理、渠道管理等服务产生的附加值,具体体现为流通环节中公司向上下游的购销价差。
也就是说建发致新为一家医疗器械中间商,拿什么冲刺创业板呢?
高额负债 左手分红右手募资补流疑圈钱
2020年至2023年1-6月,建发致新营业收入分别为85.42亿元,100.24亿元、118.82亿元和74.99亿元,扣非后归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30亿元、1.45亿元、1.69亿元和0.86亿元。
拟募集资金共4.84亿元,其中1.40亿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1.04亿元用于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项目,2.40亿元用于资金补流方面。
本次募集资金其中资金补流占比高达近50%,需要关注的是报告期内建发致曾连续3年现金分红,分别为9735.71万元、5819.05万元和7161.90万元,合计分红金额为2.27亿元。分红总额接近资金补流金额。
建发致新账面资金充足,报告期公司货币资金总额分别为6.82亿元、5.78亿元、10.51亿元和9.13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9.90%、7.83%、11.97%和9.04%。
建发致新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51.51亿元、48.65亿元、52.68亿元和64.8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74.82%、65.93%、60.01%和64.22%。
报告期内,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86、2.00、2.35 和 1.28,远低于同行均值的3.75、3.79、3.88、1.92。
发致新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居高不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低。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并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2.43%、86.94%、87.39%和87.76%,流动比率分 别为 1.19、1.14、1.13 和 1.12,速动比率分别为1.10、0.95、0.90 和 0.90。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流动负债分别为57.91亿元、64.81亿元、77.49亿元和90.07亿元,主要由应付账款、短期借款、其他应付款等构成。
同期可比同行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0.31%、66.97%、67.66%、68.77%;流动比率均值为1.32、1.36、1.36、1.34,速动比率均值为0.99、1.08、1.09、1.09。
另外本次发行募投项目之“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项目”,公司将围绕在大力拓展的新 SPD 业务医疗机构客户中搭建软件信息化管理平台,结合智能设施设 备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以提高医疗机构的耗材采购效率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强公司与医疗机构客户的粘性。
上述也提到建发致新SPD 业务目前营业收入占比极低,也就是说该业务或存在开拓失败可能。公司也提到此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仍不能排除国家政策改变、开拓新客户困难、SPD 业务未能中标等不利影响因素导致此募投项目实施进度和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前实控人涉内幕交易 报告期内处罚不断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4、5月份,上海致新医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系发行人前身以下称“致新医疗”)总裁刘登红开始考虑与上市公司开展合作事宜。2016年6月,经朱某介绍,刘登红初次接触和佳股份。2016年6月22日,刘登红与致新医疗董事、副总裁曹某及朱某前往珠海与和佳股份董事长郝某接洽,双方对合作的条件和价格基本达成一致,和佳股份拟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致新医疗100%股权,作价22亿元。
2016年7月4日至8月1日期间,实际由刘登红控制的“祝某”账户共买入和佳股份股票48600股,2016年7月21日至8月25日上述股票全部卖出。
刘登红的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所述的内幕交易违法行为。2018年5月刘登红因内幕交易违法行为被广东证监局处以8万元罚款。
招股书显示刘登红不在公司任职,但仍然是建发致新员工持股平台萍乡畅和源和新余质禹的实际控制人,2015年1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萍乡畅和源为发行人第一大股东;截止目前萍乡畅和源和新余质禹分别持有公司 31.53%和8.94%的股份。
因此刘登红通过萍乡畅和源、新余质禹合计控制公司 40.47%的股份。仅次于现实控人厦门市国资委持有发行人股份的比例为51.02%。
建发致新及子公司报告期内存在多达18处罚情形,包括擅自设立库房罚款2万元,进口货物的原产国申报不实影响海关统计准确性罚款8000元,擅自变更库房地址罚款1万元 ,政府采购活动中提供的声明函内容不实处以 1.10万元罚款等等。
上述政府采购违法为南京建尔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社会举报发现,公司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除现金罚款外,公司被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在二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没收违法所得26548.67元。
除上述外,建发致新报告期存在高额关联交易,其独立性遭问询。
报告期内,德尔医疗曾为上市公司建发股份(600153.SH)下属专门从事医疗器械流通业务的公司,2021年4 月,为解决与发行人的同业竞争问题,发行人全资收购了德尔医疗,德尔医疗成为发行人全资子公司。在上述重组完成后,德尔医疗直接控股股东由上市公司建发股份(600153.SH)变更为发行人。
报告期内建发致新向建发集团及其子公司采购金额分别为1.59亿元、3.77亿元、1.03亿元和0.24亿元,占比采购总额1.98%、4.04%、0.94%和0.35%。向建发集团及其子公司销售金额分别为7878.21万元、9868.16万元、1923.68万元和911.9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0.92%、0.98%、0.16%、0.12%。
在上市问询中深交所要求说明上述关联交易未来是否将长期持续存在,是否对发行人的独立性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