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
中芯国际180亿募资投14纳米生产线 三年研发费128亿促“中国芯”迎头赶上
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获得重磅减税政策支持。8月4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在财税政策方面,利用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进口关税等,根据集成电路和软件开发不同标准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统计显示,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相关企业数量超230家,合计市值超过5.6万亿元,在A股总市值中占比为7.8%。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此表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和软件对外的依赖度较高,有些属于卡脖子技术。这次财税政策对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
长江商报记者选取了部分相关领域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如刚登陆科创板、国内芯片制造领域翘楚的中芯国际;“伴北斗而长”、迎来行业黄金十年的北斗星通;通过收购转型、向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发力的房企万业企业,它们都在支持我国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打破外部技术封锁,提升全球竞争力。
作为我国芯片制造领域的翘楚,中芯国际(688981.SH)正在加紧布局。
近日,中芯国际公告称,在科创板IPO计划募集资金为200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456.6亿元,计划将募资中的180亿元用于中国大陆第一条14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工艺生产线。不仅如此,中芯国际还继续加码28纳米领域。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行业龙头2020年已将工艺推进到量产5纳米。此时,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高科技企业给予了大幅的税收优惠政策。
统计显示,中芯国际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约128亿元。中芯国际前首席执行官、创始人张汝京近日表示,“中国的芯片制造具备竞争优势,我很乐观,相信我们可以迎头赶上。”
180亿投12英寸芯片项目
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家回归A股的境外已上市红筹企业。
财报显示,中芯国际2020年第二季度销售额为9.385亿美元,环比增长3.7%,同比增长18.7%;归属于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38亿美元,环比增长115%,同比增长644%,创单季新高。
从收入结构看,中芯国际14/28纳米晶圆收入在2020年第二季度占比9.1%,高于2019年同期的3.8%。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和梁孟松评论说:“尽管宏观环境仍在变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强劲。二季度公司再创佳绩,归属于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38亿美元,创单季新高。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著,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公司将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机遇,为更多海内外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不断成长。”
8月6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披露,其在科创板IPO计划募集资金为200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456.6亿元(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超额募集资金金额为256.6亿元。
中芯国际表示,超额募集资金将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储备资金、补充流动资金,以及新增的成熟工艺生产线建设项目,这有利于其主营业务的发展。
12英寸芯片SN1项目是中国大陆第一条14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工艺生产线,规划月产能为3.5万片,目前已建成月产能6000片。公告披露,中芯国际将把原计划募集资金中的80亿、超额募集资金中的100亿投向该项目,总计达180亿元。
加码28纳米生产线
不仅新建14纳米工艺生产线,中芯国际还继续加码28纳米领域。
7月31日,中芯国际与北京开发区管委会于共同订立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从事发展及运营聚焦于生产28纳米及以上集成电路项目。
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项目首期计划最终达成每月约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计划投资76亿美元(约合531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芯国际出资拟占比51%。中芯国际与北京开发区管委会将共同推动其他第三方投资者完成剩余出资,后续根据其他第三方投资者出资情况对各自出资额度及股权比例进行调整。
有业内人士认为,若上述项目顺利实施,中芯国际将缩小与台积电在产能方面的差距。目前台积电12英寸产能高达74.5万片/月,约为中芯国际的7倍。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中芯国际曾在上市公告书中介绍,由于目前28纳米全球纯晶圆代工厂商的产能布局较多,造成全球28纳米市场产能过剩。公司出于市场经营策略和客户需求考虑,在满足订单需求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组合,将部分原用于28纳米制程的通用设备转用于生产盈利较高的其他制程产品。
对此,赵海军认为,扩产是基于对市场的分析和思考。在成熟工艺方面,市场需求还是巨大的。
目前,国内主流电子设备产品,芯片工艺都是集中在14 纳米及28 纳米,高端的7纳米和5纳米只适用于一些高端性能产品。
正视差距,迎头赶上
当前来看,先进工艺一般一到三年往前推进一代,如行业龙头2015年量产16纳米/14纳米,2016年量产10纳米,2018年量产7纳米,2020年量产5纳米。中芯国际坦言,目前已实现14纳米量产,下一代工艺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但相较于行业龙头已量产更先进制程的现状,公司在工艺制程上与行业龙头公司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中芯国际每年研发投入都是大手笔,数据显示,公司2017年至2019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5.76亿元、44.71亿元和47.44亿元,三年合计约128亿元。
正视差距的中芯国际,迎来了政策利好。8月4日,国务院网站发布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包括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额为7500亿,2009年的销售额是100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同时2019年进口金额为3000亿美元,出口金额为1000亿美元,净进口额为2000亿美元。
在芯片产业界人士看来,28纳米是先进制程与成熟制程的技术分水岭。目前,内地仅中芯国际一家具备28纳米及以下的制造能力,已量产的最新技术为14纳米。
中芯国际前首席执行官、创始人张汝京近日表示,持续的研发以及对新原材料的投资将使中国的芯片制造具备竞争优势。“我很乐观,相信我们可以迎头赶上。”
卫星导航
北斗星通22nm定位芯片预计明年量产
无人机高精度板卡市占率超六成
2020年7月31日,我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正式向全球开通服务。
当前,“伴北斗而长”的北斗星通(002151.SZ)成功开发出国内首颗22nm导航定位芯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预计明年大规量产。而且,目前国内主要无人机都使用了公司的高精度板卡,如大疆、极飞等,北斗星通市场占有率大概在60%至70%之间。
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认为,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在2020年有望实现4000亿的产值,北斗行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北斗星通公司将迎来“黄金十年”。
资产规模达60亿
北斗星通2007年8月上市,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北斗星通因“北斗”而生,在我国首颗北斗卫星发射前夕注册成立。
据了解,北斗星通专业从事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应用和基于位置的运营服务业务,形成了“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的经营模式。
北斗星通“伴北斗而长”,已从当初的20几名员工、60万注册资本,发展为今天近6000名海内外员工,资产规模60亿元,业务和人员分布于中国、欧洲、北美洲的国际化集团公司。
其中,北斗星通重点在卫星导航定位、5G通信和汽车智能网联三个行业领域进行布局,主营业务包含基础产品,汽车智能网联与工程服务,信息装备,基于位置的行业应用与运营服务。基础产品业务和汽车智能网联与工程服务业务2019年合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91.52%,是公司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
北斗星通成立20余年来,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首创意义的核心技术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报告期内,又成功开发出国内首颗22nm导航定位芯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开创性的将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在港口码头、海洋渔业、防灾减灾等众多领域,改善了民生,推动了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北斗星通着力构建“北斗+”新业态,推动北斗与各项技术的融合发展,推进卫星导航技术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服务于社会民生。
28纳米芯片已规模量产应用
年报显示,北斗星通2019年研发投入3.33亿元,占营业收入11.2%,同比增长39.04%,公司新申请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44个。截止期末,累计申请专利570个,取得授权396个,累计申请软件著作权465个,取得软件著作权462个。
其中,导航芯片、高精度天线、陶瓷元器件方面投入2.1亿元,占比62%,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率先推出了行业领先的22nm工艺导航芯片,进一步降低了高精度定位的成本,拓展了智能驾驶等高精度应用领域。
近日,北斗星通表示,公司28nm芯片已经规模量产应用;22nm芯片目前处于客户验证阶段,预计明年大规量产。
与智能手机不同,导航定位芯片并不需要太先进的工艺,所以用不到7nm、5nm的工艺,较为先进的工艺已提升到了28nm,因此国内的北斗定位芯片工艺整体较为领先。
北斗星通公开表示,北斗全球服务进入倒计时阶段,北斗星通将继续聚焦卫星定位,发挥已有的技术优势,深化演进,持续创新;并关注和其他传感器、物联网通信的融合新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IC+云”生态链,通过与合作伙伴共生共赢。目前基于视觉定位、机器人、及IC+云等方面均已展开合作。
北斗星通的北斗芯片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应用于无人机、测绘、精准农业、车载前装等领域,以国内应用市场为主。其中,在无人机市场,公司更是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近日,北斗星通表示,目前国内主要无人机都使用了公司的高精度板卡,如大疆、极飞等,北斗星通市场占有率大概在60%至70%之间。
北斗行业将迎来“黄金十年”
近期,北斗星通拟募资10亿元,投建于5G通信用核心射频元器件扩能及测试验证环境建设项目、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产能扩建项目、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研发中心条件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据悉,5G通信用核心射频元器件扩能及测试验证环境建设项目将建成年产12亿只5G通信用LTCC射频元器件、4000万只5G通信用陶瓷介质滤波器生产能力,同时建成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和射频器件测试验证平台,满足5G通信基站设备与终端整机客户需求,推进5G产业链核心射频器件的国产化进程。
关于定增项目,北斗星通称,增发项目自报会以来,一直比较顺利,已经获得证监会的批文,下一步将进入发行阶段。
7月9日,北斗星通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00万元至7000万元,同比变动238.54%至261.63%。
北斗星通表示,公司导航芯片及5G陶瓷元器件业务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同时,公司信息装备板块订单需求饱满,实现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周儒欣介绍,在北斗应用方面,我们国家的自主核心技术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北斗星通为例,我们的自主芯片、模组、板卡、天线等基础类产品不仅国内绝对领先,相关产品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部分性能指标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目前,北斗已经广泛应用于测量测绘、交通运输、物联网、汽车智能网联、精准农业、海洋渔业、电力、金融等各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社会各领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数据来看,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在2020年有望实现4000亿的产值。
周儒欣认为,未来十年,我国将迎来“黄金十年”,北斗行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北斗星通公司将迎来“黄金十年”。
半导体
万业企业上市25年转型科技公司
5亿收购凯世通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公司目前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转型目标是成为国内外拥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不会转型为投资公司。”万业企业(600641.SH)近日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坚定地表达出转型高科技企业的决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万业企业营业收入中,房地产行业占比下降到92.78%,而制造业占比则上升到4.49%。
收购国内唯一注入机企业
万业企业1993年4月上市,是一家典型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也被市场长期看做“低调的二线房企”。
2017年4月,万业企业以自有资金10亿元认购首期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2018年1月,公司又与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签署了合伙人协议。这些都被看做是万业企业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先兆。
2018年7月,万业企业上市25年之际,披露收购凯世通方案,拟以9.7亿元收购凯世通100%股权,其中以现金方式收购凯世通51%股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其剩余49%的股权。
当年12月,万业企业调整凯世通收购方案,凯世通收购价格由9.7亿元降至3.98亿元,并取消了与交易对方的业绩对赌和业绩承诺。
资料显示,凯世通成立于2009年4月,2017年3月登陆新三板(后摘牌)。凯世通的主营业务为离子注入及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业务,包括太阳能离子注入机、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机和AMOLED离子注入机的全系列产品。
凯世通半导体是目前国内唯一商用的集成电路、光伏及AMOLED离子注入机制造企业,其研发生产的离子注入机是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技术最为复杂的设备之一。
据了解,离子注入在芯片制造前道工艺中是不可或缺的工艺,而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更是半导体制造中最为核心设备之一,其开发难度仅次于光刻机,存在较高的行业竞争壁垒。
制造业营收稳步提高
由此,万业企业开启了转型之路,向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发力。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万业企业2018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中,房地产行业分别达25.75亿元和17.33亿元,占比分别为96.21%和92.78%;制造业分别达5810.52万元和8389.68万元,占比分别为2.17%和4.49%。显而易见,房地产行业收入依然是万业企业的支柱,不过制造业的份额正在不断提升。
凯世通总经理陈克禄博士近日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不仅要国产替代,而且要领先全球。”该产品在低能和大束流等核心指标,特别是束流强度指标上,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可更好的降低单位成本消耗,满足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实际应用。
目前,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也已顺利进入离子注入晶圆验证阶段,将于今年年底将实现量产,这标志着公司具备先进制程的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整机工艺验证的能力,未来有望为全球先进制程逻辑、存储、5G射频、摄像头CIS、功率半导体等不同应用领域芯片客户提供离子注入工艺验证服务。
今年6月,万业企业还与上海御渡达成投资意向,将对其战略投资,进一步拓展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领域。
“国内少一家房企没什么影响,但是让一家房地产企业利用在房地产行业中赚到的钱,去整合半导体行业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使房地产企业转型为一家半导体产业的公司,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万业企业董事长朱旭东谈企业转型时公开说。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